有幸受邀参加新材料行业交流会,整场频率最高的事件:交换名片。
有一群人,出统一动作:热情寒暄、手持名片、介绍自己。
凑前一看,头衔基本是招商局长、驻外办主任……媒体想采访企业家,基本插不上空。
毫无疑问,他们是各地政府园区的招商人。
照明灯光,洒落下来,每次点头都是一种招商期待。
静坐下来旁听,打破常规认知,招商路漫漫,原来如此。
紧握笔杆,手指微颤,眼神凝视,“招商新领悟”在脑海中飞速旋转……
招商路漫漫,只能慢慢走
上半年,进度咋样?谈了十几个项目,有的还在“上会”。
这位来自珠三角的招商人,就称他王主任。
王主任所在城市,产业基础还不错,他从事过汽车行业工作,就在汽车产业链招商尖兵的组织里。
他认为,招商和销售差不多,只不过产品是土地、厂房以及地方投资环境。同样,年度有考核指标,综合看项目数量与质量,基本不会一刀切。
王主任与企业交流,听见被问最多的还是:你们政策能给到什么程度?
有企业表示,政策差不多的话,不考虑这边投资,设备、物流开销不少了。
听到这,完全没毛病。比如,平时买东西,功能差不多的话,谁都会选择低价的那个。
但是,往深一想,这是什么企业,还挺敢“狮子大开口”?
招商政策,只是药引子,不是命根子。
但凡,有点规范、资质的企业,看重的是产业配套、上下游企业、营商环境等。
项目成不成,政策占几成?
现在,没人敢接那种“贾跃亭FF项目”了。声音从右后方传来,王主任笑了。
他表示,有的项目不能说地方政府专业度不够,资历好的商业机构,全都被忽悠了。新兴产业赛道那么热,总有浑水摸鱼、鱼龙混杂的项目,接触到直接避开。
为什么落项目,越来越难了?政府园区门槛再提高,只能慢慢挑,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企业。
如何评估一个能洽谈的项目?王主任的回答,应该是招商现状。
看产值、税收情况,再就还会关注资本。
现在,基本都有财务、法务团队评估,5年能不能回本?大项目,8至10年能不能回本?
项目协议,开工和投产条条框框做限制。比如6个月不开工,18个月不投产,或者第几个季度拿不到资质,都要把土地收回。
启动资金,一般几千万、上亿就顶上天了,毕竟全世界只有一个“特斯拉”。
所以说,想拿启动资金,骗地、骗政策,几乎不可能。还真不像以前,项目奠基消息见诸媒体,但烂尾的也不少。
明知落地难,偏向难处去
会议交流中,有人说:“某半导体明星企业,想见面聊,就先打1000万诚意金”。
先付“彩礼”1000万,咱们再来谈项目,至于为什么?理由如下:
1、竞调刚完成,希望沿用上一轮报告,提高下效率
2、1亿出资额不低,请证明实力,避免不必要交际
3、非常抱歉,没有结果的谈判,就是浪费彼此时间
这则消息,让整个投资圈沸腾了。难道没有实力的投资机构,都不配看项目了么?
放在招商圈,仿佛也有那么一丝“影子”。
有的项目,想去投资的区域,不符合入园门槛。而想前去拜访的政府园区,企业又看不上,满足不了诉求。
只要是有点“资本”的企业,各种条件开的一应俱全。
再还有,食品企业一定不如电子信息?
想当初,土地出让给做酱油,大家心疼,没想到现在每年2亿以上的税收。
做电脑的,竞争太厉害了,越来越集中到郭台铭之类的大企业。
对一个地级市来说,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激励,发展没有优势。而一家做酱油企业落户后,每年能带来2亿以上税收。
谁更适合,一目了然。招商引资最关键的逻辑——尊重市场规律。
企业为什么要去这里投资?这里产业基础更完善?有他们的供应商?还是这边营商环境更好?
说白了,起码有真正能够打动企业的“筹码”。
借问怕什么,企业得稳住
整场交流气氛不错,快到点准备离开时,听到一句话让我呆住了……
“那个招商领导亲口说的,我还是愿意相信政府”。眼神坚定,望着王主任如是说。
接着,王主任就聊起来了,企业怕什么,咱都清楚。
书面协议公信力,一定是高于口头承诺的。由于各种监管要求,优待条件在协议中“明示”清楚,不存在“暗示”条款解读。
同时,有的招商落地的协议签订,要求一些相关的经办部门必须参与。
以前,可能存在这事按规定在某部门没法办,谁签的字找谁办去。
如果签字方,没有疏导和组织能力,最后也只能两手一摊,那苦的可是落地的企业方了。
再就是,领导调任变动大。项目招引时,接待的是上一任的A领导,落地执行的却是新换届的B领导。
再优质的企业,落地后总是难点需要解决。这几年,提倡的就是“新官理旧账”,从上到下容错机制给到位,这种情况明显有所改善。
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这种“有作为”的政府园区招商人,还担心招商而稳不住商?
来源:招商网络
展开